笑脸男登场是在第四话–視覚素子は笑う,而meme和整个SAC的命题题stand alone complex都出现在第六话–模倣者は踊る。
MEME中文翻译为“弥母”。原自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为了读上去与gene一词相似,道金斯去掉希腊字根mimeme(原意是模仿的意思)的词头mi,把它变为meme,这样的改变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跟英文的“记忆”(memory)一词有关,或是联想到法文的“同样”或“自己”(meme)一词。 在道金斯提出meme概念之后不久,许多学者如苏珊;布莱克摩尔,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ie),阿伦;林治(Aaron Lynch)便秉承道金斯的观点,积极撰文阐明meme的含义和规律,并尝试建立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也很赞同meme的观点,他在《意识的阐释》、《达尔文的危险观念》中应用meme理论阐释心灵进化的机制。现今meme一词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并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根据《牛津英语词典》,meme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因此,Meme的涵义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meme是复制因子;模仿是meme的主要传递方式。
道金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要构成一种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特征。” 而在他看来,meme完全具备这三个特征。meme具有遗传性——meme传播的过程就是meme遗传的过程。如某种宗教信仰传播时,宗教信仰作为meme,不断地在信仰者身上遗传;meme具有变异性——meme的传递过程并非都是完善的,如人们在转述一个事件时,或许会添加一些细节,或许会删减一些内容;meme具有选择性——meme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某些meme更易于被传递,另一些meme则从来得不到传播。如我们学唱歌曲时经常会发现,有些歌曲比较容易记忆,并能很快传播,有些歌曲则很少被传唱。meme具有遗传、变异和选择这三个特征,它是一种复制因子。
解释了Meme作为一种复制因子的必要特征后,道金斯进一步阐释了meme传递的机制,他认为模仿是meme传递的主要方式。以“思想meme”为例,当一个人听到或读到某个好的想法后,他把这个想法传给他的朋友,接着他的朋友又把这个想法传递给其他的人,这个过程就是模仿,通过模仿,想法从一个人的脑中传到另一个人的脑中,并不断地被复制传递。不仅是“思想meme”,其他类型的meme也是通过模仿这一方式传递自身的。
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布莱克莫尔博士(Susan Blackmore)比自己的老师走得更远。“在她看来,正如基因之间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下一代的身体之中,最终决定了生物世界的格局及其结构;与此类似,meme之间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心理结构。按照这一思路,meme观念实际上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全新理论。”(via)她在《谜米机器》一书中写道,“有关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其全部要点就在于将meme视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复制因子。这就意味着,是meme的选择在驱动着观念的进化,而观念的进化必须有利于meme的自我复制,而不是有利于基因的自我复制。这是将meme理论与先前有关文化进化的理论区别开来的一个巨大的差异。”
笑脸男这个符号化的象征正是一个meme因子,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笑脸男到底是谁,也没人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但这个meme被模仿复制,成了一种“没有原版的拷贝”。
“孤立个体集合体”,Stand Alone Complex的通用诠释,在动画中特指原先互无关系、各自独立的人们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为了某个相同目的而统一行动的现象(笑脸男现象和个别的十一人)。基于无数独立意识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交会,形成的复杂且具有意识系统中产生更高级形式的指导性整体意识通过对stand alone的个体施加干预而产生影响的现象。独立于复杂系统”。就像笑脸男说的,“其实这个社会本身就潜藏着引发这个现象的系统”。现象,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就好像笑脸男开始只不过把那个有关村井疫苗的信息以绑架的形式扩散了出去但引发了后来连续笑脸男事件,而系统,就是指社会的大众心理,概括地来说,“不存在的作品竟然产生出了原创的拷贝” 。
最终回中,素子与笑脸男人开始了继第九话后最长的一次对话,也是最后一次。其中二人不断的引述各类人物的言论,此次的对话,出现了几个重要的人物,首先是并非在此话中出现但却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心理分析学者Wilhelm Stekel,作为与弗洛伊德同时代却又与其意见相左的精神病学家,现在最为出名的多半是因为那句对成熟与否的界定(同样出现在《麦》中):“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英勇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素子用它来形容笑脸男人的心态,最为合适,或许这也是一切事件的原点。
第二个充当了笑脸男人想法的诠释者角色的是Dziga Vertov。这位有着激进思想的前苏联导演一直遵守着自创的法则,坚持用自己的创新手法拍摄他所愿意拍摄的东西,即现实,并让观众能通过自己的电影去“感受世界”。但正如评论家所说,Vertov的作品被要求从认知到质询,以电影的形式来向世界展示真相,从这点来看,他和笑脸男人的初始动机有相似之处,只是作为让大众看到真相这一存在;而后期,笑脸男人不得不半屈从于现实,承认自己的幼稚和单纯,却也与Vertov看上去“激进但大半生却不得不服从于政权”的特点相符。
当笑脸男人事件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度都大大超过葵他自己的预料时,这个固守于图书馆的少年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消失究竟会对剩下的人产生多少影响,从而出现了第三位和第四位诠释者——Frederic Jameson和大泽真幸。前者是后现代理论的主力支持者和研究者,后者则是致力于决定社会秩序的相对社会范式产生机制论者。Frederic Jameson提出的论点,四个后现代主义关键性的二律背反: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客体,天性与人性,以及最后乌托邦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上,Jameson一直恪守着后现代的模糊性,即在社会体系和文化现象中始终保持着模糊而核心的思想,同时逐渐摒弃快乐主义的辅助。这种对抗性文化正是Jameson的后现代主义最能被人接受并加以应用的部分。在葵看来,信息并行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个体性的消失,Jameson的理论似乎更尽职的解释着个性和个人的终结,这其中取消了对任何因果性和确定性的追求,排除了意义统一构成的可能性和终极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主体消失后的自我成了这样一种状态:自我的荒谬,自我的萎缩,自我的缺席及自我的零散化,从而起到了“原版消失而拷贝版在扮演着原版角色”的作用;或许还有“拼贴”的意味在其中:各种没有新意的模仿被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个个“新的实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一如那些被大大小小的计划牵制着的拷贝版笑脸男人,而即使其消失,影响依然渗透到了社会体系的要害,从而继续控制着整个社会机器的运作,换句话讲,消失只能使影响扩大化,说到这里,Jameson恐怕就会在笑了,笑脸男人的所作所为几乎是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演化下去。
至于说到个体,大泽真幸不能不提,暂且按下SAC中所引用的言论不表,单单说到他在“个体和第三人的场合”领域的研究,结合Jameson的理论,素子和笑脸男人的谈话就可以渐渐明朗化了。在大泽真幸的研究领域中,个体的交流性始终是驱使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对“个体”的强调,事实上正中后现代情结的下怀:后现代所期望的模糊性在社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非连续性中得以体现。素子说笑脸男人实际上却少了一个对“个体”理解的切入点即好奇心,因为这是交流性的表现特点之一,可以说在“好奇”的基础上,交流才会成为可能,继而演化为维持个体以及所在系统的充分条件。
在社会中每个人代表着个体来活动,但由于种种的因素,如教育、社会理念、惯性、宣传、习惯、文化、特性等,反而导致代表个体的人的活动,相当集中的完成了经验同步的构筑,互相交互混合、影响。每个理解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又都统一在融合的名下,组合在一起,即成为“相对独立的复合体”。
下面是网上关于meme和gene的比较:(http://goo.gl/DgdDg)
MEME和GENE相比较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正如傀儡师在GITS里面所说的,DNA不过也就是一些编码(信息)而已。以四种脱氧核苷酸指导20余种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系统,与2进制源代码为基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多大的差别呢?个人认为后者没有显示出前者那般近乎完美的程序性和无限复杂的调控过程的原因只有一个:时间和容量。生物已经进化了50亿年的时间,而计算机才出现了不过几十年。现在就要求这后起之秀达到前辈的成就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呢?两者甚至在单位名称上都有相似的地方(虽然意义并不相同)。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数目的数量级大约为10的6次方KB,况且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许多部分(比如外现子和内含子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甚至发现同一段基因可以表达为不同的性状,(也就是说基因的复杂程度和数量没有绝对的线形关系。)目前的计算机程序恐怕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况且生物的基因组是经过50亿年时间千锤百炼的生存竞争中遗传下来的,它的编码水平可不是程序员的经验可以相比的。
我们知道,生命(这里单指以基因为基础的生命形式)是在被科学家们称为“原始营养汤”的原始海洋中诞生的。反观MEME生命体所处的环境,恐怕还达不到原始营养汤的水准。但是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孕育复杂到足以支持自我复制要求的MEME生命体的网络环境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在攻壳的世界中,所有电子脑都是网络的一部分,这就极大的提升了网络的总体容量,诞生傀儡师这样活跃而睿智的新生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忽略了一个牵扯不完的问题:信息(MEME)可以称为一种生命形式吗?科学与哲学都无法对生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对于习以为常的事物知之甚少(即使决大部分人类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没办法得出确切的结论,我们不妨跳过证明的阶段,首先假定它的存在,然后用我们相对来说比较了解的生命形式和它进行比较。
生物假如不能复制自身,就根本不可能存在。DNA通过复制各个水平的物理结构来复制自身,从DNA分子、染色体、细胞、器官、到个体。而MEME的复制方式相当奇特,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并非处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复制的。一个人偶然想到了一个奇特的想法(比如牛顿有一天搞清楚了万有引力),他也就创造了一个MEME。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别人。另一个人觉得这很有趣,或者很有用,于是他就继续把他传播下去。通过这个最简单的模型,MEME得以复制自身。或许你会说,这根本不能算是生命现象。先别着急。 先来看看DNA的复制过程。事实上,DNA的复制与传播也是很复杂的。举个例子,微生物之间可以通过质粒互相传播遗传信息。一个细菌拥有可以抵抗抗生素的质粒,它就很有可能把质粒传播给其他细菌。质粒上的GENE由于其本身的合理性(可以帮助宿主抵抗抗生素)而存活下来。这个与我们熟知的DNA通过亲本传播的过程不同,但是与MEME的复制有类似的地方。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复制现象并不具备稳定性。生命体需要是的是稳定的遗传与复制。的确,假如给予细胞以适合的环境,复制自身的现象就会无条件的自然发生。那么,MEME当中有没有这样促进自身复制的因子呢?答案是肯定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所谓的连锁信件:“把这封信寄给10个不同的人,否则……”这种程度的恐吓虽然达不到生物体复制的稳定程度,但是总归是那么点意思。另一个更为成功的例子就是宗教了。任何一种影响力比较大的宗教教义中都会有这样一条:“传播本教的人功德无量。”基督教中传播福音的人叫圣人,佛教里最为人熟知的人是谁?玄奘法师。几乎处于地球两侧的不同宗教拥有如此相似的基本机制并不奇怪。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自我复制倾向并不能构成系统的全部内容。正如细胞当中负责复制DNA的基因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是高度保守的一部分。宗教这个例子中也存在像质粒一样的所谓合理成分,即为迷茫的羔羊们提供精神上的伊甸园。